是态度决定年薪还是年薪决定态度?
这个问题比究竟是“鸡生蛋”还是“蛋生鸡”更令人困惑。一般而言,认为“态度决定年薪”的人多数比较年轻,她们相信一切皆有可能,只要自己态度对了,年薪是早早晚晚的事情。她们对生活有许多幻想,乐于过着严重“入不敷出”的生活——因为她们觉得“生活态度”更重要。
这样的女子正以几何数级蓬勃增加,遍布大街小巷,她们衣履光鲜,讲究品位,毫不掩藏自己的虚荣心。对于她们来说,谦虚虽然是一项美德,但是“发展才是硬道理”——所以,她们关心自己的体重胜于父母的健康;她们可以只吃方便面对付肚子,但是绝对可以咬紧牙关眼睛都不眨一下地买下天价时装;白菜涨价猪肉跌价不会对她们的生活方式有任何影响,她们过着“贫穷”但“高品质”的生活——她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,她们的薪水一定可以随职位一起水涨船高,因为态度决定一切。你赚得少不是你不花钱的理由,关键是你的生活态度,你可以不孝敬父母不生养孩子不买房不买车不买书不买报不买保险,但是你不可以不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——你要买名牌的套装,否则你怎么会有职业地位?你要护肤,否则你怎么能使自己的笑容更有竞争力?
当一个人相信态度决定年薪的时候,她是肯为“态度”投资的;只有当她态度百分百,却屡战屡败,她才会改变想法——所以在年纪稍微成熟一点的人群中,多数会赞同“年薪决定生活态度”。钱不是万能的,这个道理大家都懂;有钱的人也不一定幸福,这个我们都知道,但是,钱的多少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你生活的态度——你总不能长期捉襟露肘地过锦衣玉食的日子吧?谁不希望像公主一样过一辈子——从来不用为工作发愁,永远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随随便便就可以成为PARTY的主角,偶尔关心一下穷人,立刻就可以上报纸的头条。我们不得不承认,有钱人确实比穷人更容易有“生活态度”,或者说他们的生活态度不受制于他们的银行账户——他们可以很奢侈,那是因为他们善于享受;他们也可以很朴素,那说明他们崇尚简约;他们还可以做慈善,这说明他们有责任心懂得回馈社会;总之,当一个人有了强大的经济后盾,“生活态度”的发展空间就比普通人大得多了。
也许你会说,难道因为我穷,年薪低就不能拥有和富人同样的生活态度吗?我告诉你,在理论上,一切皆有可能;但在实践中,有些生活态度确实不属于低收入阶层——莫泊桑曾经在一篇小说中写过这么一段话,“在富有的家庭里,一个寻快乐的人做些糊涂事情,最多是被旁人在微笑之中呼他做花花公子。而在日常用度缺乏的家庭里,若是一个孩子强迫父母消耗本钱,必然变成一个坏人,一个恶棍,一个浪荡子弟,在人们的眼中,他是不可被原谅的。”
那些在各种场合优雅地说:“钱对于我不过是一个数字,我不是很在乎钱的,我的生活态度从来不会因为财富而改变。”这样说的人,要么就是太有钱了,要么就是尚未脱贫——你的生活态度怎么可能跟你的收入没有关系呢?一个月挣5000的人,和一个月挣50000的人,差的并不是一个“零”。也许你会说如果是我,我就不会改变——我才不信呢,如果是你,也许你变起来更快呢。
就我个人而言,生活本身已经很不容易,所谓生活态度不过是我们给自己人生的一个定位——态度是可以改变的,所以为什么不确立一个与自己年薪配套的生活态度呢?在这个问题上,我坚持“借鉴”的原则,但是反对“生搬硬套”——你不要奢谈麦当娜的生活态度,这个世界上有几个麦当娜?天才是不可以复制的,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,所以当你确定自己的生活态度时,我建议你不止要考虑到你的年薪,还要考虑到你的年龄、你的健康、你的实际能力以及你未来的目标。生活态度并不是一个很虚的口号,也不是一个包装精美的概念,它是你生活的一部分——所以,不要让你的生活态度折磨你。
我有一个朋友叫黄集伟,他有一句名言:有些个事儿,你说它是个事儿,它还真是个事儿;有些个事儿,你不把它当个事儿,它就不是个事儿。
仔细琢磨琢磨,还真是那么回事儿——为什么要让你的生活态度折磨你?有的时候,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态度,那些个事儿就不是个事儿了。比如说,那个著名的《项链》故事,女主人公为了一次盛大舞会的行头,弄得家里鸡犬不宁,一会儿哀叹自己穷,使性子说不去了;一会儿又说服老公花光家里积蓄去置备晚装,为什么?不就是因为她的“生活态度”吗?最后办得差不多了,发现脖子上没有项链,老公说买一根假的吧,女主人公立刻大怒,那不是她的生活态度,她的生活态度是“有条件要上,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”。她去向富有的女友借了一串,不幸的是这串项链丢失了,她不得不借高利贷去买一串一模一样的,更不幸的是,当她用尽一生的时间做各种粗活苦役终于还清贷款的时候,她知道那串丢失的项链原本是假的,根本不值钱。其实想开了,不就是一次舞会,自己也已然名花有主,租一套礼服买一串假项链,大大方方自自然然地去了,又能怎么样——当你的收入不能立刻有所改变的时候,适当调整一下态度总是不难的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