济南明择
|
北京明择
|
英文明择
|
北京英文
|
登录
|
注册
|
在线情况
明择社区
总共
1125
个主题 /
1425
篇帖子 /
514
位用户,2023年04月23日新增
1
个新主题 /
1
篇新帖子 /
0
位新用户,欢迎新用户
yunnmaomao。
首页
→
周游天下
→
旅游指南
→
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花溪
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花溪
发起人:
家家
回复数:
0
浏览数:
5308
最后更新:2011-07-04 16:50:55 by
家家
倒序浏览
正序浏览
家家
发帖数:46
经验值:92
注册时间:2011/06/20
职位:
工兵
角色:注册会员
发表于 2011-07-04 16:50:55 |
只看该作者
1楼
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花溪
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花溪
关于花溪的最早记忆来源于一本杂志,算起来也有三十几年了。只记得那是贵州出版的一本文学刊物,里面刊登的多是小说、散文和诗歌。当年,我作为一个文学青年,正是做浪漫美梦的年龄,咀嚼着刊物中美美的文字,想象着刊物的创办人为她取了这么一个诗意盎然的名字,真的很有创意。不知道,在贵阳,果真有个地方叫花溪!
在贵阳市一家宾馆香香地睡了一夜,早饭后,在宾馆大堂里,有一家旅行社的广告吸引了我——花溪一日游。花溪,这个带有江南水乡气息的名字,一下子打开了我尘封多年的美好记忆。不为别的,就为圆这个多年前的文学梦,我也要游一次花溪。
大概是报名太晚的原故,拼成的小团总共只有5个人。一位容貌姣好的导游小姐叫小弋,领着两位上海少妇,一位沈阳老客,还一位中年的山西男士,加上我,6个人挤在一辆只有7个坐位的小面的里,向着贵阳城南郊驶去。
导游小弋在面的里告诉我们,我们今天游的是大花溪,就是花溪流域上最有名的四大景点:花溪上游的天河潭、花溪畔的布依族镇山村寨、花溪公园和青岩古镇。这四个景点囊括了花溪的所有精华。
据介绍,花溪是一个汉、布依、仡佬等多民族杂居的地方。最初,这条美丽的溪水,是以仡佬族的族名命名的,叫“仡佬河”。又因为仡佬女人穿的衣服多数绣得花花绿绿,所以就有了“花仡佬”之称,这河又称为“花仡佬河”了。这条溪水默默地流淌了多少年?“花仡佬河”也叫了多少年?没有人能记得清楚。
直到抗日战争时期,国内一伙文人为躲避战乱来到贵州,来到花溪,顿时被这里的风光迷住不愿离去。这帮文人在流连忘返之际,总觉得用“花仡佬”来叫这条美丽的溪水有些不雅,于是,就出面向时任贵阳县县长的刘剑魂建议,不若将“花仡佬”的“花”字保留下来,再加一个溪水的“溪”字,把这条溪水改名叫“花溪”。想不到这位县长也是文人出身,一听正中下怀,从此,花溪,这个浸透着中国文人浪漫色彩的名字就正式诞生了,时间是在公元1938年。
记得当年刘剑魂县长还在花溪上的济番桥头刻了一个石碑,上书“花溪”两个大字。如今,石碑虽然不知去向,但刘剑魂当年写的一首赞美花溪的诗,却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,并与溪水一起长久地流传下去:“水中华阁连瑶栋,云里清溪绕翠峦。万缕斜阳红杏闹,一笠春雨绿蓑寒。”这首诗不但文辞华美,而且平仄音韵极工,把四句话的绝句写成了两副对联,人评“颇有老杜章法”。不过在我看来,游过花溪之后,这诗,还是不能完全表现出花溪景色的神韵。
镇山村寨,一曲天然万古新
镇山布依族村寨素有“生态博物馆”之称,其独特魅力来自于它别具匠心的石头建筑。村中120多户人家中,80多户是布依族,30多户是苗族。整个村子依山而建,在村寨中漫步,目光所及,只见石板房高低错落、层层叠叠,石街、石桥、石阶、石巷、石拱门、石院坝……就连房屋的墙壁、屋瓦都是一片一片石头砌成的,而石缝间填充的不是水泥,只是当地一种天然泥浆。小弋介绍说,“贵州地方产页岩,布依人又是天然的石头艺术家,无论什么样的石头材质,在他们的手中都能够恰到好处地物尽其用。”于是,让我感叹起来,精通乐理的音乐家,把看似枯燥的音符,错落有致地组合起来,就成了一曲美妙的音章。而布依人的能工巧匠们,能把比音符还枯燥的石头,摆弄得如此得心应手,谱写的,却是天地间最和谐的天籁乐章。我敢说,他们,与那些伟大的乐曲家比起来,一点儿也不逊色。
突然想起了古人的一句诗,一曲天然万古新,豪华落尽见真纯。布依族的石头村寨,就像是一个聪明的村姑巧手缝制的布衣布裙,却让少女的婀娜身姿尽显,达到的是那种纯朴的无法替代的自然美。
离开镇山村时让我感慨良久。想到人类为了居住得更加舒适更加奢华,费尽心力地烧水泥、烧砖瓦、烧瓷砖、伐木材,最新的技术又是塑钢、又彩钢、又是玻璃幕墙、又是笨板,不知耗去了多少能源和资源,结果却严重地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。
突然间我又想到了我校一位教化学的教授,他研究的项目是高分子技术。一天,面对自己和同事研究的耐腐蚀材料,他竟然气愤异常,脱口而出的居然是——我们,这是在为子孙后代制造垃圾!而这垃圾,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也不可能降解!这震聋发聩的声音,我相信,会成为21世纪的警钟并永远地敲响下去。
天河潭,此水只应天上有
天河潭是今天游览的重中之重,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它虽然距贵州市区只有区区24公里,但却浓缩了贵州山水洞岩的精华。
走过一处叫天街的仿古建筑群就进入了景区,映入眼帘的是青山,是绿水。毫不夸张地说,那山,那水,却有九寨沟的风韵——草树茂盛处,水在树中流。那水底的朽木,还有那青青的水草,都在水波光影的作用下动了起来,变成了有生命的精灵。又因为地势落差不同,那水又不时形成飞瀑、清泉和浅滩。再向上走去,则是一个垂空而下的瀑布,玉碎珠帘般地向人扑来,带着沁人心脾的清凉,还带着远古洪荒的神秘。抬起头向上看去,那水,却是从高高的一处天生桥下喷射而出,大有黄果树瀑布的神韵。让人不能不惊叹:此水只应天上有,人间能得几回观?
沿着迭落而下的众多小瀑布,踏着石阶,一步一换景地走上去,山顶上,高高的崖壁环抱中,竟然是一个清澈深邃的水潭,这便是“天河潭”了。水潭边的崖壁下,还有两个若大的洞口,张着嘴,把穿着橘红色救生衣的游人小艇,一个个地吞进水洞里,那些小艇就好像要漂向另一个世界。
坐在游艇上,在水洞中曲曲折折地钻行着,约有3公里的样子,仿佛似在梦中度过。出了水洞,眼前豁然开朗,蓝天下的水面渐渐宽阔起来,清澈的溪水缓缓流动,两岸的竹林密不透风,游人的小船静静地划着,荡出的水波悄无声息地把幽静推向了极致。这时,似乎有一个山民在我耳边神秘地低语:“不足为外人道也。”我想,走过荔波漳江而没有到过天河潭的人,一定会有舍近求远、花了冤枉钱的遗憾。
回到天河潭登舟的地方舍舟上岸,然后小弋带着我们随人流沿着一条曲折的台阶向山上攀登,不久,就进入了一个溶洞,而这溶洞中的路,却是上下左右曲折回旋,全部长度有6.3公里。洞中,各种钟乳石千姿百态,似人、似兽、似虎、似凤、似仙山楼阁、似飞瀑流泉,在灯光作用下惟妙惟肖,与贵州最大的溶洞织金洞几乎没有什么两样。待到人们走出洞来四下里回望,原来,这只是一个不太大的山头。人们突然明白,在洞中辛苦地转了两个多小时,却没有跑出这个小山头的肚子。正当我们大感惊异的时候,导游小弋笑着说,“别看它是一座山,其实里面全是空洞。如果把山砸碎了,差不多就是平地了!”一句话说得我们目瞪口呆。
花溪公园,十里河滩明如镜
花溪公园是花溪水流到最平缓处的一段,位于花溪镇中心。别看她身居闹市,但进入公园却可以享受到“采菊东篱下”的幽静。
尤其是这段溪水因为平缓,水面似锦缎一样铺开,晴空下,如一面巨大的镜子,把两岸垂柳、竹林和花树都倒映在水中。
更难能可贵的是,这段溪水,因为一个文学泰斗的缘故,又被称为了“爱河”。
那是抗日战争接近尾声的1944年,中国文坛“第一浪漫夫妻”巴金和萧珊女士在结束战乱流离、天各一方的岁月之后,来到花溪河畔的憩园别墅补度新婚蜜月,并在这里完成了长篇小说《憩园》的大半部分。当年,这对才艺比肩的小夫妻,携手溪畔,共叙相思之情,共话离别之苦,共理文词章法,共在溪水中泛舟,让花溪浸透了浓浓的爱情元素,此后,人们就给这条鲜花织锦般的河流冠以最温馨的名字——爱河。据说,周恩来和邓颖超也曾在花溪里荡舟游览,让这条爱河更加名扬天下。
我按图索骥地在园中寻找当年憩园旧址,却发现,它是一处绿荫下的非常普通的平房,现在已改名叫“东舍”。房门左右一副对联:水如碧玉山如黛,酒满金樽月满楼。只是当我走进去一问屋里人,是否开辟成了巴金事迹的展览馆?他的回答却大出我的意外,这里,竟然是一处对外经营的酒家。如果不是一块不大的木板标着“巴金萧珊故居”还在,我想,这处爱情圣地,真的就被现代淘金的狂潮湮没得无影无踪了。
听导游小弋说,春天,当百花盛开时,溪边一些低矮的灌木,还有一种高大的大树都会开花。待到落英缤纷时,花瓣飘零,浮在水面,水中就带着阵阵清香。我们来时因为春时已过,只看到溪边一丛丛灌木,盛开着一蔟蔟的白花和黄花,但却不知其名。同游的那位上海少妇告诉我,“那就是野蔷薇,会开几种颜色的花,这种花,还有别一样的清香,只是树枝上长着刺,不让人接近她。”看来,美丽也是需要有自我保护意识的。
1959年,陈毅元帅游游览花溪,写诗赞道:“真山真水到处是,花溪布局更天然。十里河滩明如镜,几步花圊几农田。”虽然有些老干部体的味道,但能把大半生驰骋沙场的武夫感动了,也足已证明花溪的不同凡响。
青岩古镇,兵堡故地话沧桑
青岩古镇距贵州省会贵阳只有27公里,所以,到贵阳,不可不看青岩古镇。
算起来,青岩古镇的历史比贵州建省还要早22年。它与镇远、丙安、隆里并称为贵州四大古镇。从诞生的原因看,它和镇远、隆安一样,是明朝大军进军大西南时的产物。所不同的是,它与镇远、隆安比起来,少了中原地区的外来户,因此保存了更多的当地少数民族遗存和风情元素,尽管它的建筑带有些许中原特色。
史载,明洪武十四年(1381年),朱元璋派30万大军远征滇黔,大批军队进入黔中腹地后驻下屯田,原先的“青岩屯”便逐渐地发展成为军民同驻的“青岩堡”。明隆庆六年(1572年)设管理当地少数民族政务的青岩土司,土司驻地就在青岩堡。天启二年(1622年)土司班麟开始修筑土城。200多年后的清咸丰四年(1854年)团练赵国澍改筑石城。今天,虽然城墙和城门都是新修的,但基本保持了古城的原貌:城墙上的跑道、墙上的垛口,城门上的城楼,以及城内的四条正街,纵横交错的26条小巷,都在默默地昭示着它那四五百年的历史沧桑。
走进古镇时已是下午四点多钟了,但阳光依然强烈,灼热的空气与火热的人流烘烤着小城的每一条巷道,我知道,它依然是一个热得发烫的旅游热点。脚下那蜿蜒铺展的青石古街、眼前那密密匝匝的青瓦古屋,房前屋后那斑驳怪异的古树,路边那鳞次栉比的店铺,还有那文气十足的状元府、香火鼎盛的道观,这一切,都聚集着古镇的精、气、神。
让人称奇的是,这么一个诞生于兵锋火药味十足的小镇,在四百多年后,居然走出了一位状元!而历史上,从隋朝开始科举考试以来,一千多年,号夜郎国的偏远贵州,从来没有人在科举考试中全国夺魁。这个人,就是生于小镇北街的赵以炯。
赵以炯,字鹤林,生于1857年,1906年逝世,光绪丙戍(1886年)考中进士,同年在殿试中中一甲第一名状元。更让人吃惊的是,就是这个赵氏人家,前后出过五位进士。这一破天荒的事情,当时在贵州轰动一时,也因此,使武氛十足的青岩古镇又充满了文气。正是在文武交错中,使古城青岩增加了更深的文化底蕴。
赵以炯中状元后被朝廷任为翰林,后曾到四川任乡试考官、广西学政、顺天考官等文化教育方面的官员,光绪29年弃官回乡讲学,为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发挥余热。
步入赵氏状元府,只见不太高的大门正上方一匾写着两个大字“文魁”,左右一副对联:“琴鹤谱志,论语传家。”,顿时,让你有了一种被浓郁的书香所包围的感觉,恍然间,走进的不是大西南而是诗书传家的江南人家。
三进院落的状元府,其房屋多是木质结构建筑,毫无奢华可言,有的只是宁静和恬淡,这正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风范。其实,这个小镇自打明军平定大西南之后,很少再有大的战事发生,就连气焰嚣张的日本侵略者的战火也没能烧到这里。这份宁静,正是读书的好地方。
在这个号称“府”的小院中我徘徊良久,恬淡的文人气质,在当今的中国,早已经渐行渐远了。我们悲哀地看到,今天,从教授到专家,从文人到学者,从书房到大学讲堂,无不被铜臭醺得臭不可闻!
走出状元府来到闹市上,跟着导游小弋去看有着近三百年历史的万寿宫。这是一处规模很大的道观。在里面,通过一个道姑打扮的少女讲解员口中,我知道,古镇至今还保存有明清时期的古寺庙、古阁、古教堂、古牌坊、古城楼几十处,佛释道以外,天主教也跻身于这座古城——中西文化竟然也可以在这里交汇。
走出万寿宫就来到了一条商业街,大大小小的店铺互相拥挤着,琳琅满目的商品炫人眼目,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不绝于耳。行走在这样的古街上,远,可以感受到沉寂久远的悠悠人文气息;近,可以触摸到商品经济时代激烈跳动的脉搏,小镇,就在这一静一动中,演绎着承继历史又开启未来的多彩篇章。
结束花溪一日游之后,太阳也就压到了天边。回城的路上,导游小弋意犹未尽地向我们炫耀起贵州来,她说;“贵州有句口头语,‘上有天堂,下有苏杭,贵州又在天堂上。’欢迎各位有机会再来贵州玩。”
(山水相伴的布依族村寨,石头谱出的天籁)
(登上天河潭的路上,景色也很入迷)
(想不到,天河潭如此深邃神秘)
(野蔷薇打扮的花溪水,宁静中的美)
(青岩古镇中老人与商品,古老与现代共存)
联系我们
-
隐私与版权
-
小黑屋
-
返回顶部
© 1999-2024
bbs.mingzer.cn